托福/SAT

多少人谈着美式教育的话题,却还抱着应试教育的思维

 周立伟 善恩英语 2015-11-18

文|周立伟


“周老师,我孩子小学二年级,冰球和游泳这两项运动哪个更有利于我孩子进入知名美高呢?


“我孩子特别喜欢看历史,但我觉得他应该阅读地更加广泛一些,这样才能考好SAT,我应该如何劝说我孩子少看一点历史书,多看一点哲学和艺术方面的书籍呢?”


身为一名”民办教育工作者“,我经常收到上述之类的问题。每次虽有千言万语却因工作繁忙只能草草几句了事,总感觉意犹未尽。今天在Andover华人群里和几位朋友探讨了亚裔在藤校录取上是否受歧视一事,顿时激起了埋藏已久的一些想法,所以决定还是码字为证,和各位朋友们分享一番。


无论是面对上述问题,还是面对那些用法律诉讼应对”藤校录取歧视亚裔“的呼声,我就一种感觉:我们中国人真的还是在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去讨论美式教育的问题。


为什么这么多亚裔学生的学习优势止步于大学甚至更早?

为什么那么多SAT2400分的哈佛华裔才子们毕业后鲜有大成?

为什么中国地区的SAT和SSAT考试作弊如此猖獗?

上述问题背后的原因都指向一点: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思维。


例如,外滩教育刊文说体育之于美国名校录取的重要性,马上就有很多家长开始琢磨冰球了。但实际上,冰球在美国(尤其是新英格兰地区)属于比较普遍的运动(想想波士顿长达4-5个月的冬天你就懂了),因而这项运动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竞争意识。但这项运动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(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)就很难开展了,即使勉强进行,也属于极其小众的精英运动,这已经和美国的冰球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。这样的活动,即使坚持,也很难培养出那些名校所青睐的特质。


而且,更重要的是,即使我们的孩子因为这些体育特长而进了名校,这是否就算教育的成功呢?除非中国家长们永远都把“考高分、上名校”当做教育成功,否则这个答案显然是“不”。


教育的终极目标,在于支持学生的终生发展,帮助学生发掘生命之意义和价值。所以,如果当录取名校必须要建立在孩子放弃自己执着的兴趣而成为“正确”的类型,我建议家长要审慎选择。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酷爱历史的孩子,我就觉得家长完全可以不必干涉。事实上,即使孩子放弃对历史的痴迷而SAT能多考100分,并且最终的大学排名能提高5-10名,但这样的大学排名上的差异,远远不如其内心的激情来得更重要。很简单,面对一个各方面均衡但乏善可陈的的西北大学(15名)的学生和一个谈吐间闪耀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智慧的UCLA(25名)的学生,我们都容易做出选择。


回答体育的话题。在我看来,依绝大部分中国学生的知识面之狭、读写能力之弱,我们还远不到投入大把时间去发展体育特长之地步。即使学生侥幸凭借体育特长进了名校,那么基本能力上的不足最终会让学生原形毕现。我在北大读书时,认识的许多凭借篮球特招进来的学生,后续发展好的,真的不多。


所以,我应该在此更正一下自己的立场:我并不反对“功利主义”,因为我们花费大把的钞票在孩子的教育上,我们归根结底都是“功利”的。差别在于目标设定的远近。你究竟是把教育的目标设定为进一个好的初中、好的美高、好的大学还是其他别的什么。这很关键,必须要想清楚。


想清楚这个问题很关键,会让我们变得平和且有智慧。至少,我们不会对录取结果那么耿耿于怀。因为,即使录取结果有不公,但生活最终是公平的。一个能力上的强者,他可以在藤校申请上败给一个用尽心机却能力平庸的学生,但生活有足够的宽度、广度和深度让他们彼此找回各自的位置。也不会执着于录取结果,而做“捡了芝麻丢西瓜”这样的傻事。


而美国教育的精髓在于其学习内容的普适性。无论我们的孩子将来做什么,那些在学校里天天都在用的快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、批判思考能力、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,团队协作能力,都将会陪伴我们一生。用应试教育的思维去面对强调素质的美式教育,这总感觉像铁岭的农民拿着碗筷去吃法国大餐,错乱得很。


所以,让我们摈弃浮躁,死心塌地、一心一意、全神贯注地培养孩子的内在能力和素质。名校,有或没有,他们将来都会是赢者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善恩教育 | 混合教育模式的引领者



CINE_Education

www.bstcine.com